• 2011年第4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不同层次土壤氮素总转化速率

      2011, 43(2):153-160.

      摘要 (2080) HTML (0) PDF 276.76 K (5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方法,开展短期(7天)室内培养实验,估算了一水稻土0 ~ 20、20 ~ 60和60 ~ 90 cm土层土壤主要N素转化过程的总转化速率,结果表明,标记N溶液加入后2 h内各土层土壤的总矿化、硝化、固定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2 h后,矿化速率在小范围内起伏。0 ~ 20 cm土层土壤N素的硝化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另外两层土壤则基本保持稳定,硝化速率的变化与硝化作用底物NH4+-N浓度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外源无机N溶液加入后2 h内,大量NH4+-N和NO3--N被固定,并认为N素的非生物固定起主导作用。2 h后,出现了N素在固定与再矿化间反复转换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与净转化速率相比总转化速率能更好地描述单个N素转化过程,但由于外源N加入对N素转化的影响、再矿化作用以及忽略了N素转化过程中的气体损失、DNRA(硝态氮异化还原为铵)过程等,本研究结果与真实值间存在一定差异。

    • 放牧对羊草草原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

      2011, 43(2):161-166.

      摘要 (1416) HTML (0) PDF 276.72 K (3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放牧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土壤中N素分解细菌以及固N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放牧使土壤中4类N素转化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也显著加强了土壤中的固N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促进了土壤中的N素循环;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重度放牧则导致草原土壤中4类N素转化细菌数量均显著降低。显著抑制土壤中的固N作用和氨化作用,会阻碍土壤中的N循环的进程。放牧强度对N素转化细菌以及N循环中的固N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无明显影响。

    • 烟稻轮作中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影响

      2011, 43(2):167-173.

      摘要 (1702) HTML (0) PDF 291.84 K (3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湘南烟区常年稻草还田与否的14个不同土样为研究对象,根据Keeney 和Bremner土壤有机氮分级方法,研究湘南烟区烟稻轮作中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主要是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组分中酸解未知态氮含量,而非土壤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不溶性氮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稻草还田加强了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和酸不溶性氮与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减弱了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之间的相关性。

    • 肃北高寒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2011, 43(2):174-178.

      摘要 (1491) HTML (0) PDF 293.34 K (2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肃北高寒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及 5 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寒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对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②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0 ~ 10、10 ~ 20 cm 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则呈显著的递减趋势;③轻度放牧草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 N 含量高于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草地;20 ~ 30 cm 土层有机质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呈明显下降趋势,即随放牧强度的增大深层土壤肥力呈退化趋势;肃北高寒草原的速效养分以多 N 少 P 富 K 为特点,土壤速效 N、P、K 含量在总体上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④肃北高寒草原 5 种微量元素的高低顺序依次是:Na>Fe>Mn>Cu>Zn,不同放牧强度下各微量元素的变化一致,顺序依次是:轻度放牧>对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⑤放牧强度对 10 ~ 20 cm 的土层影响最大,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地表植物营养吸收层土壤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呈降低,导致地表植被生长能力降低,最终导致地表土壤沙化,最后使草地大面积退化。

    • 鲁中山区小流域坡面侵蚀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2011, 43(2):179-183.

      摘要 (1372) HTML (0) PDF 287.54 K (2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以鲁中山区九仙山小流域3个自然坡面(阳坡、东坡和西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流域坡面侵蚀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面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顺坡距离小于20 m时,有机质含量按照东坡>西坡>阳坡的顺序递减,顺坡距离大于30 m时,有机质含量按照西坡>阳坡>东坡的顺序递减;沿顺坡方向,3个坡面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坡面中上部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偏低,在坡底部养分相对富集;东坡和西坡剖面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有机质在0 ~ 20 cm平均含量约为8 g/kg,在80 ~ 100 cm处约为2 g/kg,碱解N在0 ~ 20 cm平均含量为50 mg/kg,在 80 ~ 100 cm 处为20 mg/kg。

    • 早稻秸秆原位焚烧对红壤晚稻田CH4和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2011, 43(2):184-189.

      摘要 (1915) HTML (0) PDF 367.89 K (3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湖南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晚稻田在常规施肥(NPK)、常规施肥+秸秆原位焚烧(NPK+SB)处理下的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观测,同时根据设定参数对秸秆焚烧排放的CH4和N2O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晚稻生长期间NPK和NPK+SB 处理的CH4排放量差异很小,秸秆焚烧会增加N2O排放22.8%,但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施肥方式下N2O排放峰值都出现在追肥后的土壤水分饱和时期而晒田期排放很少。据估算秸秆焚烧排放的CH4和N2O分别占NPK+SB处理总排放的4.27% 和17.31%。NPK+SB处理单位产量的全球增温潜势比NPK处理高22%。综合考虑生产效应和环境效应,水稻秸秆焚烧不是明智的选择。

    • 小黑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2011, 43(2):190-196.

      摘要 (1222) HTML (0) PDF 288.30 K (2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69个小黑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同一供N水平下,不同小黑麦品种在分蘖、抽穗和成熟期对N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考查了单株籽粒产量、地上部N积累量、地上部N收获指数、N运转率和N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①在3个时期,不同品种小黑麦对N素的吸收利用均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其中地上部N积累量和N利用效率与单株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84,r = 0.63),是决定小黑麦经济产量的重要因子。②通过聚类分析,在供试的69个小黑麦品种中,具有较高籽粒产量、N素吸收总量和N素利用效率的共4个品种,分别为Clxt75、P1428736、P1429227和P1466703。

    • 围海造田水稻土磷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其机理

      2011, 43(2):197-202.

      摘要 (1416) HTML (0) PDF 327.60 K (3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沿海农田 N、P 排放是沿海湿地和近海水质污染源之一。研究围海造田土壤P化学行为对评价其水质污染风险,制定兼顾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P肥管理措施具有实际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3个代表性时期(宋代,明代,现代)围海造田水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3种温度条件下(15℃,25℃,35℃)土壤P吸附动力学,并获得了其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①水稻土的P吸附动力学曲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及Temkin等温吸附方程拟合,而以Freundlich方程的拟合度最高;水稻土壤P吸附热(△H0)分别为4.39,11.40,15.97 kJ/mol,对照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围海造田土壤P吸附作用力是氢键力和偶极间力为主。②土壤最大吸附量(Qm)依次为:宋代>明代>现代土壤,说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土壤保持P容量增加,土壤固P能力增强。土壤最大吸附量(Qm)与有机质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1),因此,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增强土壤P吸附能力。随着温度的上升,土壤最大吸附量逐渐增大,建议选择高温季节使用P肥,可有利于P吸附,降低农田土壤P排放污染风险。

    • 施用土壤改良剂对磷素流失的影响研究

      2011, 43(2):203-209.

      摘要 (1539) HTML (0) PDF 262.36 K (2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滇池设施农业土壤和坡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源施用土壤改良剂(硫酸亚铁FES,硫酸铝ALS,聚丙烯酰胺PAM)和土壤消毒剂(五氯硝基苯PCNB)的办法,在不同解吸时间和解吸类型的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土壤解吸过滤液中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TDP)的浓度变化影响。研究显示:无论是在连续解吸(2 ~ 10 h)的长时间情况下,还是在两种解吸类型(2 h强度解吸和6 h连续解吸)的情况下,除PCNB外,FES,ALS和PAM都可以显著降低两种土壤过滤液中TP浓度(p<0.05)。并且发现FES和PAM在连续解吸情况下,对设施农业土壤过滤液中TDP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在两种解吸类型下,还可以均显著降低两种类型土壤中的TDP浓度。野外田间试验表明:施加改良剂后,径流雨水中TP和TDP值也得到明显降低,FES,ALS和PAM的施用对降低P素流失具有明显的效果。可见,无论从解吸持续时间、解吸类型还是土壤类型方面看,FES和PAM都具有显著的防控P素流失的效果,适宜在滇池流域设施农业和坡耕地等土壤中应用。

    • 经济发达区不同土壤利用方式下重金属的时空分布及预测

      2011, 43(2):210-215.

      摘要 (1454) HTML (0) PDF 382.97 K (2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利用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重金属的积累,并威胁食品安全。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典型地区张家港市为例,评价了土壤利用由稻麦轮作转变为蔬菜种植对该市土壤中Cd、As、Cr、Cu时空分布的影响;并预测了目前条件下,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增加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趋势及污染潜力。结果表明,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土壤中As含量变化不明显;Cd、Cr和Cu 的含量有不断累积的趋势,一定面积的土壤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一级限值(背景值);如果按目前的蔬菜种植扩大和重金属积累的趋势发展,未来10年,将有2.4% 面积的土壤Cu超过土壤环境二级限值,20年后,Cd亦出现超标现象(约0.7% 面积),有可能对蔬菜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对今后蔬菜种植管理过程中引起的土壤重金属积累及潜在污染问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 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

      2011, 43(2):216-220.

      摘要 (1416) HTML (0) PDF 324.02 K (3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综合评价问题是一个前沿的、复杂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尝试利用集对分析方法描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并应用角模糊数刻画集对差异度系数以改进集对分析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新模型。实例应用结果及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评价过程直观、计算简便、结果客观合理,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具有参考价值。

    • 养分调控对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生长及锌镉吸收性的影响

      2011, 43(2):221-225.

      摘要 (1629) HTML (0) PDF 242.18 K (3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N、P、K三因素不同水平对Zn、Cd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的生长及地上部Zn、Cd吸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N肥是伴矿景天地上部干重增加的主要因素,高N配施低P(200 mg/kg N, 60 mg/kg P, 不施K)处理的伴矿景天地上部干重达最大值31.2 g/盆(1.5 kg土/盆),是不施肥处理的3.15倍。增施K肥是提高伴矿景天地上部重金属尤其是Cd浓度和吸收量的主要影响因子,高量K处理比不施K处理地上部Cd浓度增加28.1%;低量施P也可提高伴矿景天的Zn吸取修复效率。综合考虑伴矿景天生物量及其对Zn、Cd的吸取效率,本试验条件下低量N、P肥配施高量K肥为最佳施肥处理(N1P1K2),种植伴矿景天一季对Zn、Cd的吸取量分别为11.2 mg/kg ± 0.1 mg/kg和0.12 mg/kg ± 0.02 mg/kg。

    • 信息叠加法大田初步筛选镉铅低富集叶菜

      2011, 43(2):226-231.

      摘要 (1669) HTML (0) PDF 326.18 K (3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降低Cd、Pb污染菜地的食物链风险,在Cd、Pb全量及田间管理等不一致的广州市城郊菜地,进行了2个大田小区试验来研究29种常见叶菜的Cd、Pb吸收特征,并通过信息叠加法来筛选Cd、Pb低富集叶菜。结果表明,供试叶菜地上部Cd、Pb含量都没有超过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Cd在叶菜中的迁移能力较Pb强;叶菜Cd含量呈现科属亲缘特征,莴苣属和番薯属叶菜地上部Cd含量显著高于芸苔属(p<0.05)。同时筛选到3种低Cd叶菜和6种低Pb叶菜,在广州近郊菜地种植,其可食部分Cd、Pb较低。

    • 北京地区城乡街尘中铅污染分异特征研究

      2011, 43(2):232-238.

      摘要 (1572) HTML (0) PDF 376.49 K (2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乡环境背景与管理的显著差异,对街尘污染的影响日益突显。通过对北京中心城区、卫星城区、乡镇、村庄以及中心城区中的城中村共162个点位的街尘颗粒物与Pb浓度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之间街尘中颗粒分布及其Pb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中心城区以及卫星城区的街尘中Pb浓度显著高于村庄,而单位面积的Pb质量低于缺乏管理的城中村和村庄;街尘中颗粒物在各粒径段浓度总体存在着城区高于村庄的现象,且研究区域存在街尘中颗粒物随着粒径的减小Pb浓度增加的趋势,但大于150 μm的颗粒物浓度波动较大;城市道路的细粒径污染负荷贡献率高于村庄道路,细粒径的污染负荷贡献率存在“溢价现象”,而粗粒径则反之。研究结果建议对街尘污染控制应城乡并重,因地适宜,并特别关注街尘的粒径效应所带来的影响。

    • 胶体存在时不同质地土壤对锌镉的吸附试验研究

      2011, 43(2):239-246.

      摘要 (1502) HTML (0) PDF 313.74 K (2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重金属离子Zn和Cd及胶体为对象,通过等温静态批量平衡吸附试验,分析了3种不同质地土壤对Zn、Cd单一吸附和等量竞争吸附特征,胶体对土壤吸附Zn、Cd的影响,并用Langmuir和 Freundlich方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随着平衡液中Zn2+、Cd2+ 浓度的增加,土壤对Zn、Cd的吸附量逐渐增大;3种质地土壤对Zn、Cd吸附量顺序为砂壤>粉壤>壤砂土;Zn2+、Cd2+ 共存时,土壤对这两种离子的吸附量比单一离子存在的情况下明显下降;胶体存在时抑制了土壤对Zn的吸附,促进了土壤对Cd的吸附;就本试验来说,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优于Langmuir方程。

    • 磷灰石等改良剂对铜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对铜形态分布、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011, 43(2):247-252.

      摘要 (1583) HTML (0) PDF 304.97 K (3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磷灰石、石灰、木炭、猪粪、铁粉对Cu污染土壤中Cu形态分布、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的处理减少了离子交换态Cu的百分含量,增加了碳酸盐、铁锰氧化物、有机结合态Cu的百分含量,但对残留态Cu百分含量影响不大。磷灰石、石灰、木炭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pH,但对脲酶活性影响较小。改良剂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且细菌和真菌数量均与土壤pH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真菌,与pH的相关系数达0.90。pH是影响Cu化学形态、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素,磷灰石、石灰和木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降低Cu的活性,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对Cu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 几种豆科、禾本科植物对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2011, 43(2):253-257.

      摘要 (1793) HTML (0) PDF 289.03 K (4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对多环芳烃(PAH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90 天后 8种植物对土壤中PAHs均有不同程度降解效果,其中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对土壤PAHs的去除率分别达 48.4%、46.8%,且对 3 环PAHs去除较为彻底,对 4 环及 4 环以上的PAHs去除效果较差。8 种供试植物对PAHs均有一定的吸收、富集与转运的能力,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对土壤PAHs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为 0.096、0.085,其提取修复效率为 0.017% 和 0.013%。可见,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具有较好的根际修复潜力。

    • 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解吸行为研究

      2011, 43(2):258-263.

      摘要 (1522) HTML (0) PDF 357.09 K (3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β-环糊精的水溶性,将β-环糊精和甘氨酸在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连接起来,得到水溶性极好的甘氨酸-β-环糊精,研究了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解吸行为,考察了pH值、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温度、不同环糊精类型对蒽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增溶效果增强显著,其50 g/L时对蒽的增溶倍数可以达到20多倍,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解吸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升高温度和甘氨酸-β-环糊精初始浓度有利于蒽的解吸,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的解吸要好于α-环糊精和β-环糊精,甘氨酸-β-环糊精对蒽污染土壤的解吸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式。该静态解吸研究可以为蒽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基础信息。

    • 敌百虫对南方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2011, 43(2):264-269.

      摘要 (1652) HTML (0) PDF 327.96 K (3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敌百虫杀虫剂对南方农田土壤动物进行染毒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679只,隶属1门20目1亚目,其中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土壤动物全捕获量的54.93%,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实验结果表明,随敌百虫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减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表现出递减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则递增。在一定的染毒历时(24 ~ 72 h)内,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所获得的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 脱硫废弃物施用对盆栽油葵碱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11, 43(2):270-276.

      摘要 (1647) HTML (0) PDF 355.35 K (3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宁夏平罗西大滩前进农场,利用盆栽试验以油葵为指示植物设置了脱硫废弃物 5 个不同施用量处理改良碱化土壤,采用 Biolog Eco-plate 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脱硫废弃物施用处理都能够降低土壤 pH值 0.06 ~ 0.29 个单位;降低土壤全盐含量 0.72 ~ 1.35 g/kg;脱硫废弃物施用能够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水平;碱化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类、聚合物类、氨基酸类化合物的利用较高,而对胺类和酚类化合物的利用都较低;并且适量的脱硫废弃物施用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说明脱硫废弃物的施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限量。本研究表明脱硫废弃物的施用量在 2.5 ~ 7.5 g/kg 土时,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达到改良碱化土壤的效果。

    • 氨基酸有机肥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2011, 43(2):277-284.

      摘要 (1937) HTML (0) PDF 313.29 K (4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疆石河子进行了2年不同氨基酸有机肥施用量的大田试验,测定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有效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棉花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高于非根际,且脲酶、纤维素酶活性达到显著差异。新陆早8号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新陆早12号,但蔗糖酶、磷酸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低于新陆早12号。根际碱解N呈显著降低,速效P呈增加趋势。膜下滴灌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土壤pH及非根际的碱解N、速效P、根际的速效K较淹灌高,而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根际碱解N、速效P、非根际的速效K较淹灌低。氨基酸有机肥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都有增加作用。土壤pH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根际低于非根际。氨基酸有机肥增加了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

    • 海河低平原不同地貌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2011, 43(2):285-288.

      摘要 (1499) HTML (0) PDF 257.97 K (2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流冲积扇、河流冲积扇与滨海平原过渡带、滨海平原 3 种主要地貌类型,分析了海河低平原区土壤盐分含量、盐基离子组成及电导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流冲积扇耕层虽明显脱盐,但由于底土含盐量高,仍存在土壤盐渍化的威胁,阴离子以 Cl- 和 SO42- 为主;相反,河流冲积扇与滨海平原过渡带、滨海平原表土含盐量较高,而底土含盐量较低,阴离子以 Cl- 为主;土壤盐分中阳离子含量以 Na++ K+ 为主,盐分组成主要的可溶性盐为 NaCl,其次是 Na2SO4 和 CaCl2。

    • 南疆膜下滴灌棉花花铃期土壤盐分分布研究

      2011, 43(2):289-292.

      摘要 (1553) HTML (0) PDF 259.89 K (2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膜下滴灌在节水灌溉同时,会增加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不利于农业生产。本文选取南疆棉花花铃期典型膜下滴灌地,分别在滴头下,棉花窄行间,背行3个位置分层取样,测定土壤盐分含量,分析其盐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发现膜下滴灌的土壤盐分分布规律会因不同的滴灌模式等差异而与一般性规律有所不同。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条件,分析盐分分布对于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苹果园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2011, 43(2):293-298.

      摘要 (1502) HTML (0) PDF 395.55 K (3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长期种植果树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对不同种植年限的塬面果园土壤水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塬面果园土壤水分含量普遍低于80% 田间持水量,水分较亏缺。0 ~ 10 m果园土壤平均含水量与3 m以下各层含水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与2 ~ 3 m层含水量呈显著相关关系,与0 ~ 2 m层次的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水分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又略有恢复的趋势,但水分恢复量不大。土壤水分波动性及其亏缺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抛物线型变化趋势。果树根系所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的深度,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深。在果树的主要生命周期内,其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最大深度可达8 m上下,耗水量最大时期为盛果中期(种植15年左右)。

    • 惠州山区有机畜禽养殖的土水环境初探

      2011, 43(2):299-305.

      摘要 (1177) HTML (0) PDF 380.99 K (2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和测定了调查区域土壤剖面的基本属性、养分和重金属以及水质pH和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发育层次受坡积、残积和洪积物的影响,其发生层差异明显;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和速效K的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各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重金属Zn、Ni、Cr、Cu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指数P综≤0.7,评价为安全,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 15618-1995)一级标准;水质重金属Pb、Cd、Hg、Cr的含量均符合国家(GB/T 19630.1-2005)规定的有机类养殖业畜禽饮用水标准。因此,在惠州山区的调查区域内,利用山区地形推行畜禽养殖的模式,是发展有机畜禽业的理想场所。

    • 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11, 43(2):306-311.

      摘要 (1794) HTML (0) PDF 303.07 K (5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施用有机肥是循环农业的典型措施,能够净化环境、保证食品安全、加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以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长期设施蔬菜地为研究对象,试验已进行6年,共设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与无机肥3种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高于有机无机配施和无机肥处理107.02%、171.71%;干筛分析表明有机肥处理下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WM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均显著高于有机无机配施与无机肥65.68%、4.18%和16.80%、8.26%;湿筛结果也表明有机肥处理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WMD、GMD值显著高于有机无机配施与无机肥41.12%、34.78% 和77.78%、63.16%;0 ~ 20 cm耕层有机肥处理增加了土壤分散系数,而20 ~ 40 cm耕层有机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分散系数。在蔬菜有机栽培中单施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C、非水稳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及耕层下微团聚体含量,是改良土壤结构的有效措施。

    • 发育程度对海南玄武岩发育土壤吸附铬酸根和磷酸根的影响

      2011, 43(2):312-316.

      摘要 (1270) HTML (0) PDF 229.75 K (2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海南岛北部3个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研究了其对铬酸根(CrO42-)和磷酸根(PO43-)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母岩年龄的增加,土壤发育程度提高,土壤游离氧化铁和表面正电荷数量增加,对2种阴离子的吸附量增加。土壤CrO42- 的解吸率在19.8% ~ 39.6% 之间,表明土壤对CrO42- 的吸附涉及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2种机制,且随着土壤发育程度增加,CrO42- 静电吸附所占比例增加。土壤对PO43- 的吸附以非静电吸附为主,吸附的PO43- 的解吸量非常低,其解吸率不超过6%。吸附PO43- 在去离子水中的解吸量高于在0.1 mol/L NaNO3和KNO3中的解析量,KNO3 体系中的解吸量低于NaNO3 体系中的,电解质主要通过改变胶体表面离子吸附面上的静电电位影响PO43- 的解吸。

    • 广东阳春双滘原产地产品沙姜的特征元素

      2011, 43(2):317-322.

      摘要 (2276) HTML (0) PDF 356.05 K (3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特征元素及其组合能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区域对该地植被生长产生的影响。为了探讨元素及其组合能否作为原产地产品的元素指纹标记,分析了广东阳春双滘地区沙姜与土壤中十多种元素的含量、相关性及元素吸收系数。该研究中微量元素在沙姜和土壤中均具有较好的传承性;沙姜对各种元素的吸收具有差异性,沙姜与土壤中元素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权重分析初步认定该区域沙姜特征元素为Mn、Zn、Mg、Sr、Cu、Ni、Fe。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对原产地产品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 基于 J2EE 与 ArcIMS 的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1, 43(2):323-328.

      摘要 (1358) HTML (0) PDF 320.21 K (2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轻量级框架集合SSH(Spring+Struts+Hibernate)搭建J2EE平台,结合相应的数据库技术,以ArcIMS作为地图服务器,提出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Browser/Server)模式的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和功能,并据此设计方案建立了沈阳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结果表明,基于J2EE与ArcIMS的城市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城市土壤调查、城市土壤数据的存储管理与网络分发共享、城市土壤资源的规划利用与污染防治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工具。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