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3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我国的磷矿资源和磷肥生产消费Ⅱ.磷肥消费和需求

      2004, 36(2):113-116.

      摘要 (677) HTML (0) PDF 143.18 K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P肥的消费及在整个化肥消费中的份额,以及P肥的增产效果和利用率,同时还叙述了今后几年我国对P肥的需要量和P肥贸易情况。

    • 南极半岛海洋气候区的土壤Ⅳ.分类问题

      2004, 36(2):117-125.

      摘要 (705) HTML (0) PDF 343.17 K (1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早期南极土壤分类研究工作。对在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应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进行土壤分类工作的最新实践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同时,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对本区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尝试。研究结果显示,南极海洋性气候区的主要土壤分别属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冻土纲下的各级单元。比较而言,其他两个分类系统在本区的应用相对困难。

    • 关于土壤系统分类中一些诊断层的鉴别

      2004, 36(2):126-131.

      摘要 (706) HTML (0) PDF 239.55 K (25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黏化层、雏形层、铁铝层和低活性富铁层的鉴别作进一步讨论。

    • 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

      2004, 36(2):132-135,140.

      摘要 (1109) HTML (0) PDF 166.21 K (2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LUCC研究在动态信息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制图、驱动力探讨与模型建立、LUCC环境效应及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针对当前国内LUCC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今后LUCC研究应加强RS信息与其他来源信息的结合、完善LUCC模型功能以及构建综合的LUCC理论体系。

    • WTO框架下我国产业升级与耕地质量保护研究

      2004, 36(2):136-140.

      摘要 (795) HTML (0) PDF 167.30 K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有决定性作用,从而对耕地质量保护形成决定性影响。尤其在我国进入WTO(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升级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对我国耕地质量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强烈冲击。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发展对耕地质量保护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WTO框架下农业发展主要对农村生态环境和耕地质量保护的微观主体-农户行为产生影响;WTO框架下非农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污染扩散、国际污染转移等方式直接影响到我国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对农业发展和农户保护耕地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为确定我国耕地质量变化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WTO框架下我国产业升级对耕地质量影响分析,本文提出完善耕地质量保护的一些措施。

    • 农户行为与土壤退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004, 36(2):141-144,156.

      摘要 (681) HTML (0) PDF 160.01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土壤退化已引起全球的日益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制度经济学观点为视角,认为制度因素对农户的约束主要作用于两个方面:一是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改变投资的收益效率;二是影响耕作方式及技术选择的客观条件。将农户作为中间媒介体,本文进而就制度因素对土壤退化的影响提出了一个基本研究思路。

    • 山西省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初步探讨

      2004, 36(2):145-150,156.

      摘要 (743) HTML (0) PDF 193.50 K (1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是农用土地中产出效果最大的一种土壤。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关系到粮食生产安全,关系到优质高效农业生产,关系到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与数量保护。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耕地现实生产能力、潜在生产能力、未来生活需求的分析,提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思路,即保留3670.67 km2的耕地,才能保证粮食生产安全,耕地中粮经种植比例以6:4较为适宜。同时,还提出了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意见及建议。

    •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非线性可拓综合评价

      2004, 36(2):151-156.

      摘要 (650) HTML (0) PDF 218.22 K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非线性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物元模型。将多指标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标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比较简明确切地反映出土壤重金属污染。

    • 稀土对土壤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2004, 36(2):157-163.

      摘要 (889) HTML (0) PDF 236.89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稀土对土壤的生态效应直接影响到土壤生产力和生态平衡,是农用稀土环境效应评价的基础和前沿之一。本文从稀土在土壤中的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稀土在土壤中的生态风险评价等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出发,就稀土对土壤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今后应注意和加强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 畜禽粪便污染及加快资源化利用探讨

      2004, 36(2):164-167.

      摘要 (693) HTML (0) PDF 132.20 K (3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畜禽粪便的污染现状及危害、利用状况,分析了畜禽粪便污染整治及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措施。

    • 大城市郊区农用土地定级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2004, 36(2):168-172.

      摘要 (709) HTML (0) PDF 164.76 K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分析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目的基础上,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探讨了大城市郊区农用土地定级的思路、方法、对象及其参评因素因子体系等,并进行了实际研究。结果表明:大城市郊区农用土地定级:(1)除耕地(主要为菜地)外,定级对象还应包括园地、林地等农用土地类型;(2)应采用将土地相对稳定和易变两大类因素因子影响作用同时评定并进行综合的方法,而不宜采用对土地分等指数进行易变因素因子订正得到定级指数的做法;(3)宜采用多种方法并相互比较和印证,从而提高定级结果的精确性。

    • 豫北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性研究

      2004, 36(2):173-176.

      摘要 (817) HTML (0) PDF 140.93 K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P分级方法研究了豫北褐土多年棚龄蔬菜保护地土壤P素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蔬菜保护地0~20cm土层全P、无机P、有机P、Olsen-P的含量分别为:1385.6~2896.5、1097.1~2365.7、270.0~606.9、109.8~302.4 mg/kg,Ca2-P、Ca8-P、Al-P、Fe-P、O-P、Ca10-P分别占无机P的百分比平均为:12.5%、37.2%、10.8%、5.8%、13.3%、20.5%,Olsen-P占全P的百分比高达4%~15%,平均为10.6%;土壤各形态P素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全P、有机P、Olsen-P、各形态无机P均减少。

    • 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和K值图的制作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方便水库小流域为例

      2004, 36(2):177-180.

      摘要 (779) HTML (0) PDF 173.19 K (4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和K值图的制作方法。涉及利用公式法计算该区的土壤可蚀性K值的参数设置方法,和运用地统计学的协同克里格空间插值的方法进行K值图的编制方法,并对K值图在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要说明。

    • 五氯酚在酸性土壤表面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

      2004, 36(2):181-186.

      摘要 (741) HTML (0) PDF 263.25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研究五氯酚在江西红壤和南京黄棕壤表面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PCP在两种土壤表面的吸附,且黄棕壤表面的最大吸附量大于红壤。用动力学方程对PCP在红壤中的吸附过程进行拟合,Elovich方程、双常数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均得到较好的结果,其相关系数(R2)在0.96~0.99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Elovich方程反映出PCP在土壤表面吸附的能量非均质分布;而抛物线扩散方程不能描述PCP的吸附过程,其相关系数0.46~0.48。PCP在土壤中的解吸率与有机质含量和pH值相关,随有机质含量增加,PCP解吸率降低,即黄棕壤表土 < 黄棕壤底土,红壤表土 < 红壤底土;随模拟酸雨的pH值降低,土壤因对PCP的吸附能力增加,其解吸率降低。

    • 淮北砂姜黑土钾肥对生姜增产效应的研究

      2004, 36(2):187-191.

      摘要 (787) HTML (0) PDF 178.80 K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9~2001年在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连续3年多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K肥对生姜产量及品质都有明显的正效应,姜块产量提高15.3%~58.4%,平均增产率为29.8%。K肥的增产效率在2种N肥水平下都较高,高N水平下增加K肥施用量可以极大地提高K肥的增产效率。生姜单位K肥的增产量与土壤K素含量及施K量呈显著负相关,淮北砂姜黑土地区,生姜K肥适宜施用量为K2O 375~450 kg/hm2。施用K肥能有效提高生姜维生素C与可溶性糖分含量,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姜块的内在品质,大幅度提高种植生姜的经济效益。3年4地试验,平均增收7946~11065元/hm2,施用K肥的产投比为10.4~22.2:1。

    • 樟子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研究

      2004, 36(2):192-196,202.

      摘要 (794) HTML (0) PDF 215.00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最重要樟子松原产地-红花尔基的樟子松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及其机械组成,发现樟子松林下的土壤有机C和N含量与其机械组成呈显著相关,与粉粒含量相关系数高达0.7028和0.7209,与土壤容重呈现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5760和0.5937。樟子松林土壤平均C、N密度分别为19.5 kg/m2和1.8 kg/m2,比同地区的桦木林和农田土壤低。同时也发现,樟子松林土壤C、N含量与地形有关,一般阳坡高于阴坡,下坡高于上坡;天然樟子松林的土壤C、N密度随年龄先出现增长,到25年时达到最高值,30年以后有下降趋势,这与土壤质地的变化密切相关。在该地区,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土壤C、N含量的差异也主要受土壤质地变化的影响。

    • 鄂尔多斯沙地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

      2004, 36(2):197-202.

      摘要 (716) HTML (0) PDF 201.66 K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鄂尔多斯沙地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生物结皮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沙地固定的时间越久,其下的生物结皮越多,厚度也越大,结皮的厚度在0.3~1.5cm之间;在流动沙丘表面形成生物结皮后,结皮中的颗粒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0.25~0.05mm级别的粗砂粒明显减少,而且随着结皮形成的厚度增加,其减少的幅度越大,最大减少的幅度可达30%;随着结皮厚度的增加,结皮的容重也明显增大,室内测定的毛管持水量明显增加,表现出强烈“非孔隙吸水现象”。但较厚的生物结皮也具有明显的阻水作用,也是导致老固定沙丘植物群落衰退的原因之一。结皮厚度越大,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也越高,且以沙地柏下的各种养分含量最高,结皮中的最高有机质含量是流沙的13.5倍(未除去生物残体时),说明生物结皮具有显著的养分富积作用。随着有机含量的增加,其C/N和C/P比呈增加趋势,而pH有轻微的下降趋势。总之,通过对鄂尔多斯沙地生物结皮的初步分析,可以明显看出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对沙地的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 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特性及其人为活动影响研究

      2004, 36(2):203-207.

      摘要 (846) HTML (0) PDF 170.21 K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长江上游香格里拉大峡谷的土壤特性及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峡谷土壤垂直分异明显,从海拔2000~5545 m分布有9种土壤类型。土壤C/N比值较大,反映了以有机质积累为主的土壤发育过程。自然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00 g/kg,垦为坡耕地降至28.7 g/kg,撂荒地降至22.3 g/kg,旅游活动、过牧超载等人为干扰同样引起生态退化,自然干扰如火灾也引起土壤养分下降。另外,气候寒冷造成土壤利用性能受限,植被生长缓慢且破坏后难于恢复,对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 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变化的研究

      2004, 36(2):208-210,214.

      摘要 (747) HTML (0) PDF 138.75 K (1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当地日光温室(冬暖式大棚)土壤盐分积累、酸碱度及盐分离子组成的变化。揭示了石灰性土壤地区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离子组成及酸碱度变化规律。

    • pH对砷在贵州红壤中的吸附的影响

      2004, 36(2):211-214.

      摘要 (732) HTML (0) PDF 143.00 K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贵州遵义红壤中pH对砷(As)的吸附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中As的浓度增大时,土壤对As的吸附量增大,吸附率逐渐降低,As从红壤的低能位点位逐渐进入到高能位吸附点位,吸附反应速率减慢。Langmuir方程拟合等温吸附效果较好,可决系数达到0.969(P<0.001)。体系pH是影响红壤对As吸附、解吸的重要因素,As的吸附量随着体系pH的升高而降低,吸附态As的解吸量随着体系pH的升高而增大。酸性环境(pH=4~6.5)有利于As的吸附,碱性环境(pH=7~8.5)有利于As的解吸。

    • 土壤研究成果引用标本的搜集整理研究

      2004, 36(2):215-218,221.

      摘要 (617) HTML (0) PDF 168.67 K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提出了土壤研究成果引用标本的名称(简称成果标本)与含义,同时阐明其搜集整理的目的、意义、原则和步骤。从而使土壤研究成果从论文为主的独秀之花,迸发成为土文并茂的丰硕之果。丰富土壤科学研究内容。

    • 使用MODIS数据监测土壤湿度

      2004, 36(2):219-221.

      摘要 (933) HTML (0) PDF 128.09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湿度是水文学、气象学以及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使用遥感来监测土壤湿度主要用NOAA/AVHRR数据和微波数据,使用MODIS数据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采用MODIS数据,根据水的吸收率曲线提出使用中红外波段来监测土壤湿度。通过在内蒙古地区的实地调查,回归分析表明MODIS第7波段的反射率与地面湿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认为使用MODIS数据进行大面积土壤湿度监测是可行的。

    • 记著名荷兰土壤学家——Wim宋布鲁克

      2004, 36(2):222-223.

      摘要 (692) HTML (0) PDF 72.98 K (1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叙述了荷兰土壤学家W.G.宋布鲁克对土壤学的贡献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