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31(5):225-230,243.
摘要:文章择要叙述了建国50年来土壤科学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21世纪土壤科学发展的重点和措施。
1999, 31(5):231-235,254.
摘要:虽然在土壤学中"电化学"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但文献中对土壤电化学的含义的认识却很不相同。60年代初,我们分析了土壤化学的发展史和现状,也参考了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土壤电化学的范畴是研究土壤中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化学表现。近40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关于土壤电化学的这个定义及其范畴是适当的。根据土壤化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土壤分布的特点,我们从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可变电荷土壤的电化学和土壤电分析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土壤电化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较完整的土壤电化学体系,有关的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及提高我国土壤学的国际地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国的土壤电化学仅仅走过了开创阶段,真正的理论上的突破则有待于今后的努力。除了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外,土壤电化学的实际应用也应是逐渐开拓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理由相信,土壤电化学基本理论在国民经济包括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1999, 31(5):236-243.
摘要:首先回顾了半个世纪来土壤地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其次分析了当前学科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对该学科面临新世纪的展望。
1999, 31(5):244-254.
摘要: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土壤钾素研究和钾肥使用的历程,分别就钾肥效应,钾肥有效施用条件,土壤含钾矿物和钾的固定、释放,土壤钾素含量、状态和有效性,土壤钾素供给能力的评定,农田钾素循环和平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从全国来看,钾肥用量在逐年增长,钾肥所占比例在逐步增加,但与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应继续增加钾肥在化肥中的比重。在研究今后农业持续发展中的钾肥需求量时,除了应看到我国农田土壤钾素肥力下降、钾肥有效地区在不断扩大的趋势外,世界各国的用肥比例也可作为借鉴。
1999, 31(5):255-260.
摘要: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工作有了长足进步,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土壤环境污染的类型、治理途径和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该领域近期研究的设想。
1999, 31(5):261-265,280.
摘要:本文就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植物稳定、植物挥发这三种植物修复技术国际研究与发展的态势作一描述,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在土壤生物修复这一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
1999, 31(5):266-269.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稻田甲烷排放研究的最近进展。分析稻田甲烷排放观察结果表明,在我国冬季排水良好的稻田中,冬季降水量与稻田甲烷排放量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关系。将我国稻田划分成冬季排水良好与冬季灌水二类,并分别估计其甲烷排放量为4.21和3.39TgCH4。面积占12%的冬灌田排放的甲烷占总排放量(7.60TgCH4)的45%。文章提出了今后我国稻田甲烷排放研究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1999, 31(5):270-273.
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土地利用实行宏观管理的依据。为了充分发挥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除了要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上下功夫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统筹兼顾思想。要理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它各业用地规划的关系,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本文将结合吴县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实践,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协调二者矛盾的途径。
1999, 31(5):274-277.
摘要:过去一直认为黄淮海平原潮土不缺钾,但因长期大量施氮、磷化肥,忽视施用有机肥,加上作物产量的不断提高,导致土壤钾素的逐渐耗竭。深入剖折潮土钾素供应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这对指导平衡施肥和肥料优化配置,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根据土壤养分长期监测结果,黄淮海平原潮土速效钾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减少约2~4mg/kg。钾素问题日益突出,并有可能成为作物高产的一个限制因素。影响潮土钾素含量的主要土壤因素是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粉砂质土壤颗粒较粗、有机质含量和交换量低,导致钾的释放速率低,所以尽管全钾和缓效含量较高,但速效钾仍然耗竭很快。
1999, 31(5):278-280.
摘要:棉茎杆、棉籽饼埋入土壤,当年可腐烂分解68.14%和91.27%,氮磷化肥可明显促进棉茎秆的腐解,棉茎杆、棉籽饼埋入土壤经一年腐解后,腐殖化系数分别为0.285和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