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30(3):113-120.
摘要: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果、经济作物及名贵药材等名、特、优创汇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全国商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和搞好该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就该地区的优势、潜力、问题和今后发展对策等作了研究。
1998, 30(3):121-124.
摘要:1997年11月下旬,应香港大学邀请前往进行学术交流。
1998, 30(3):131-136.
摘要:通过分析温州耕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生产潜力、后备资源情况来探讨温州市耕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并根据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998, 30(3):137-142.
摘要:土地用途管制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实行严格控制,从而引导合理利用土地。持续发展理论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土地利用研究的指导思想,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之一。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土地利用方向,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合理、持续利用土地。本文以广西柳州市为例,探讨了上地用途管制的实施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控制作用。
1998, 30(3):143-146,124.
摘要:采用3种起始pH不同的营养液进行水培,研究介质pH对小麦吸收铵、硝态氮及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营养液的pH因起始值和生育期而变化;这种变化与铵、硝态氮的相对吸收量密切相关。在铵、硝态氮等量共存条件下,介质pH低有利吸收硝态氮;高,有利吸收铵态氮。起始pH为5.0、6.5和8.0的营养液,铵、硝态氮的平均吸收比例分别为0.61、0.94和1.85,累积吸收的铵态氮分别占吸氮总量的33.00%、48.33%和64.96%。pH6.5时,小麦长势、生物学产量和吸氮总量显著优于pH5.0和pH8.0,是小麦生长和基本等量吸收铵、硝态氮的最适介质pH。
1998, 30(3):147-151,164.
摘要:人类的存在带来人口对生存环境的作用,因而产生"人口压力",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人地矛盾加剧。同时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其内部的人口分布和资源承载力也有分异,本文依据"人口压力指数理论",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14市人口资源比较压力指数的区域分界现状及其在"八五"期间的活变规律,试图为协调该区人地、人粮矛盾,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可持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998, 30(3):152-155.
摘要: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无机磷的分级测定方法,对安徽省几种主要土壤中的无机磷的积累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的土壤,无机磷的积累特点不同;(2)不同的农业利用方式下,无机磷的积累特点会发生显著变化。
1998, 30(3):156-157,142.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古典园林绿地土壤保护管理势在必行。目前古典园林土壤存在有机质含量低,速效性钾缺少,肥力水平不高.建筑废弃物较多影响园林古树名木及花草生存、生长的障碍因素。
在初步分析古园林绿地土壤一般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培肥地力的措施.建议建立园林土壤档案和长期监测点,为今后改良和培肥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1998, 30(3):158-160,155.
摘要:报道了分离自我国尼泊尔马桑根瘤的20株内生放线菌的系统的生物学特性。这些菌株在形态上具弗兰克氏菌属的典型特性,即丝状菌丝体上有孢囊和泡囊。少数菌株还有串珠状生殖菌丝。但它们在培养特征,生理特性,细胞化学组分,拮抗性,细胞可溶性蛋白和脂酶同功酶电泳图谱,质粒类型和限制酶切图谱彼此均有较大差异,几乎没有两个菌株在所有检测指标的结果上是相似的。表明马桑弗兰克氏菌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明显的多样性。
1998, 30(3):165-166,164.
摘要:对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土壤中水溶氟进行了条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了适宜的土壤浸提条件。